保健相關|想擁有好身材,要先照顧腦袋!

  在食品工業迅速發展之後,人們的肥胖速度是一直增加的。不管是哪個理論,都共同確認了一件事情:超級加工食品是現代人肥胖的一個重要原因。那麼,腦袋到底怎麼處理對於食物的信號呢?這次請到了蔡教授,從神經科學的角度,一起來了解這些高糖、高脂的加工食品是如何影響人體的吧!

腦袋如何讓人渴望進食

其實神經科學的作用機轉跟我們的生活感受是非常貼近的。當飢餓的時候,身體會產生非常負面的價值,這個飢餓帶來的不愉快感受,我們會想盡辦法去脫離,因此有強烈的動機去覓食,而在進食的過程當中,有一段非常愉悅的時間,使我們感覺在辛苦的覓食後有得到獎勵。但當我們又繼續進食,下一個產生負面的價值機制又會出現,這時我們的腸胃就會脹得很不舒服,這個時候就該放下筷子,停止進食了。


在神經科學的研究中發現,腦部的下視丘有兩種神經非常巧妙地控制我們,一個是刺激食慾的神經細胞,另外一個則是抑制食慾的神經細胞。長久以來,這兩個細胞在演化上主要的目標就是在追求恰到好處的能量平衡,活性被恰當地控制,使人類可以適當地延續生存。


然而,加工食品的出現破壞了神經細胞活性的平衡,造成現代人在進食量的過度增加。而因為吃東西而感到快樂的這個享樂機制會驅動人類進食,以至於滿足了飢餓感之後,卻覺得好像還可以再吃。

腦袋裡的享樂機制

食物的享樂機制裡面有幾個條件,包括可得性、價格、美味程度、社交習慣,還有兩個很重要的:進食時段、用餐環境。這些都在行為科學上影響到腦袋對食物的印象,鋪陳整個進食過程當中,人們的滿足感跟飽足感。

加工食品如何破壞腦內機制

那為什麼加工食品會有這種問題呢?根據以前的生活方式,人們必須付出很大的努力、消耗很多能量才能夠取得足夠的食物,而那些食材的卡路里密度是相當低的;到了現在,獲取食物的途徑方便許多,我們只要付出極少的努力就可以源源不斷地獲得很多的食物,特別是超級的加工食品,單價其實是低的,享樂機制被過度刺激,使體內平衡及享樂機制失去了原先的平衡。


也因為美食還有廣告商業的操作,讓我們從「要吃」變成「想吃」,以至於控制能量平衡的進食機制門檻提高了,因為好吃的東西種類是如此地多。

難過就想吃?廣告對腦做了什麼?

食物的種類還有進食量,是由食物的記憶區跟獎勵區來決定的。當在生活上、情緒上受到挫折,我們的獎勵決策會決定用食物來弭平,造成過量、失控的進食,因為廣告在潛移默化中,讓我們覺得食物可以消除壓力,在聲音上、口感上、視覺上做呈現,使我們想起跟朋友在一起或勝利的感覺,因此食物會讓人產生快樂感,這就是廣告的力量。


現在食品科技廣告對於我們的影響,其實是在獎勵性的決策區作用。廣告也跟過去的食物和記憶做連結,通常都是非常溫馨的情感,讓我們感覺到被獎勵了。像是火鍋廣告總是使用跟家人團聚的場景,使想到火鍋總是充滿了全家人愛的感覺;或是啤酒一定要配炸雞、可樂一定要配 Pizza,這些都是跟狂歡,還有在感情上,利用食物跟家庭團聚、朋友團聚、看電影、交友做連結。我們因此被廣告或者是形象制約,在有關實務的記憶區裡面,我們已經被廣告寫入非常固定的形態。


廣告對於我們眼睛看到、耳朵聽到、鼻子聞到的食物刺激跟暗示,其實是在大腦系統裡,有關學習、記憶跟獎勵的區域作用,等到這個地方被刺激後,就會進而影響下視丘覓食的動機,和能量平衡是否已經達到滿足點。


後腦的自律神經,腸道的飽足感也會受到大腦的影響,這就是為什麼本來吃飽了,在卡路里已經得到滿足的情況下,加工食品跟過去感情上做連結,我們還是可以再吃。加工食品很難抗拒,要先接受這個事實才能夠產生戒心,了解大腦是怎麼樣被加工食品所綁架後,才能提醒自己。

電視配飯讓你吃更多!改善過食的方式

下視丘能量平衡的中樞控制可以強於腸道的飽足訊號。當買完飯後,吃飯時同時看著 YouTube、電視等等,卡路里是到達了,但這種不專心而且快速開始進食的行為,沒有辦法完整地回應大腦的獎勵區、決策區、情緒區,所以會有再次進食的衝動,拿起旁邊的零食,完成整個進食的儀式。長久下來,真正讓我們停止進食的會是胃脹的痛苦感。


現在食物的取得太過容易,只要走進超市或便利商店就可以拿到處理好的食物,在這個過程當中,缺乏了準備、洗滌、烹煮食材的前置作業,就跟以前需要去打獵一樣,而這個前置作業其實是在準備享受辛苦做出來的食物,等到真正的情緒準備好之後,下面的能量代謝才開始進行。


很多人問說想知道吃會變瘦,其實重點還包括整個食物準備、蒐集、烹煮食物的過程,甚至於擺盤、裝飾,心裡體會到辛苦準備的過程,最後食物吃足了,腦袋也已經達到滿足區的時候,我們就會知道自己吃夠了,而食物的量通常都不會讓我們吃完之後還要想再去找食物,也不會再被這些加工食物所綁架,因此享樂的過程需要被滿足。刺激大腦皮脂的活性不一定要用加工食品,用各式各樣的巧思來準備食物,從神經科學的角度,基本上這樣已經有獎勵性、情緒性的滿足了。

結語

從神經科學的角度,促成適當進食跟過多進食,有多個腦區來介入來影響了進食的量。當在減重時,絕對不是少吃這件事情可以成功,少吃一定不會滿足,而是要在更高的大腦皮質,要用不同的途徑,獎勵性、情緒性的來達到滿足,可以透過準備食物、挑選食物、覓食以及備食的過程,使腦袋預備好從需要、到快樂、到滿足,不吃過量又能獲得滿足感!了解這個機制,才是真正我們控制體重可長可久的辦法,減重才能夠看到效果。

 

【本文獲《Cofit》授權轉載】